王征宇——与其迎合,不如引领
大咖简介
王征宇
合心传媒创始人,大家都叫他“说总”。曾任浙江卫视宣传总监,宣传过《爸爸回来了》、《十二道锋味》、《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出来以后去《极限挑战》帮过忙,做了一个节目叫《向往的生活》。
传媒大咖说
在当前的市场中,内容生产者面临着创新环境、资源配置和客户期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突破常规还是坚持理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期【传媒大咖说】王征宇将继续和大家分享,节目形态创新有哪些必须的坚持?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还有用吗?当下的市场中,原创节目和素人节目面临着哪些尴尬?如何在节目中实现客户需求?
1
新方向才有机会
够坚持才能成功
队长:《向往的生活》在第一季的时候,大家对这个节目还没什么概念,也想象不出这个节目的样子。记得宋丹丹在录第一期时也很担心,认为这个节目形态观众可能不爱看,收视也堪忧。但你还是坚持你原来想要的样子。现在回头看,你的坚持和不放弃特别不容易,那么你坚持的理由是什么?
王征宇:节目可以分两类,一类是顺应市场需求去迎合观众,另一类是创作者想要做一个之前没有的新东西,那就要去引导观众。纵观2017年相对成功的节目,不管是《中国有嘻哈》还是《明星大侦探》等等,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这些节目一定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新的作品往往没得到过市场评价,平台和客户都是存疑的。但矛盾的是,通常这样的作品才有出来的可能性。
第二,不要被已有节目的成功经验所蛊惑,要找到并且坚持你选择的方向的核心。千万不能一方面想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想在具体的设计中,去借鉴那些已有节目的成功经验。当时参与《极限挑战》策划的时候,我们就和总导演严敏讨论说,坚持一定不能用游戏,用游戏肯定会失败的。虽然第一期“极挑”播出后,业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他坚持了下来,最后获得了成功。《向往的生活》第一季的时候,很多人对它是否能成功表示存疑,但是它至少是个新的东西。现在大家问我第二季有什么新升级,或者收视率会怎么样,我真的很难保证收视率有多好,流量有多大,有多少人喜欢,但是我能保证它一定是一个新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
队长:很多人会拿《向往的生活》来和《三时三餐》比较,我记得你说过,你只看过一集《三时三餐》,之后就没有再看。这点和罗英石很像,罗英石说他看一个节目或者作品,不会急于看成片,反而会先看评论,再反向琢磨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节目。那么你觉得“向往”和《三时三餐》有哪些不同呢?
王征宇:首先,最初如果没有《三时三餐》,就很难有人去认可“向往”。因为假如没有案例证明这个类型的节目是可以成功的,市场也不会认,平台也不会认,会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只有看到了成功案例,大家才会觉得或许可以试一下。只不过我们是扛着风险、不计退路的去试而已。第二,《三时三餐》的核心是关注在自给自足解决三餐这个问题上,做饭这件事在其中占有很大的篇幅。而“向往”更多的是体现主人和客人之间,客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展现的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第三, “向往”的节奏更快、笑点更密集。这和中国的市场,以及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有关,而《三时三餐》更像纪录片。“向往”是一个周末节目,我们希望能照顾到更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希望能带给大家更轻松的收看体验,所以当时定下来每120秒必须有一个笑点,在制作上可以增加一些综艺的剪辑手段和包装手法。如果说《三时三餐》更多的需要用心去看去体验的话,“向往”有时候可以不带心,只带眼睛也行。
2
制作技术日新月异
导演思维不离其宗
队长:你之前一直是以宣传总监的身份为大家熟知,“向往”是你导演的第一个综艺作品。如今综艺的发展非常快,你觉得过去的经验对今后的制作有多大的帮助?
王征宇:原来的经验肯定有用的。首先在电视专业上,各个技术工种和生产部门是存在门槛的。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拍摄设备、收录系统还是剪辑设备都是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去学会新的东西,跟上快速迭代的节奏。但第二点更重要的是,过去的经验会让我们在逻辑梳理和通盘构架上更有把握。比如虽然以前我们用的是线性剪辑,现在用的是非线性剪辑。但是有过线性剪辑经验的人,思考逻辑就跟非线性剪辑不一样。通常我们看完了当天的录制之后,对于故事的讲述方式、叙事脉络的梳理、内容轻重的取舍,大致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脚本了,这就是线性剪辑带给我们的线性思考方式。如果一个导演在录制完成之后,还要到后期再去帮你拎主题,那么这个导演就是有问题的。
另外,经验是一种宝贵的实践积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向国外编剧学习请教,因为他们经历的多、积累的多。哪怕是一个泥潭游戏,假如他设计过一千种,他当然知道你想要的那种,最后会做出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经验。我们在和国外编剧交流的时候,发现其实大家创意的点子都差不多,只是在把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在设计的逻辑、操作的可行性和最终效果的预估等方面,他们的经验更丰富。
3
总导演特质:强迫症+细节控
总导演决定:核心价值+最终呈现
队长:你觉得总导演在一个节目中起到什么样决定性的作用?
王征宇:我觉得我没有太多资格说总导演这个角色,别人介绍我的时候有时候会说,这是《向往的生活》总导演,有且仅有这一个节目。我和严敏、车澈、宫鹏这些一直都活跃在节目制作生产线上的导演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我原来做宣传的时候,合作过很多总导演,所以我发现总导演们有几个共有的特质:
第一,总导演都是深度强迫症和细节控。没有一个总导演会说:“这个差不多了,可以了”。总导演一定是对作品的品质有极致要求的,必须达到他心里的标准才可以。
第二,整个团队里面只有总导演对这个节目最后的呈现心里是有数的。特别是真人秀类型的节目,所有的艺人、演员和现场各个不同的工种,只Follow他所在的那个场景的设计,接触的都是部分信息,只有总导演才知道作品最后的全貌。如果录制完成后总导演还是心中没有构想,要等后期剪起来看,那么这个总导演一定是不合格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陈伟、严敏、岑俊义这样优秀的总导演,都是捆绑在后期的,他不会让别人来决定这个节目最后的呈现。
第三,我没有见过一个优秀的总导演脾气是好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不妥协,不妥协就脾气不会好。因为各方面会有各方面的诉求和想法,如果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任意对导演的设想做出改变的话,这个节目就不会是它理想的样子了。
4
解析爆款节目初始带动
展望综艺导演价值时代
队长:和前几年相比,电视综艺行业的景气程度还是让大家挺担忧的,反而“网综”很有当年电视“大片”激烈竞争的模样,你对综艺市场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只有“大片”才能成“爆款”吗?
王征宇:首先我不认为有“网综”和“台综”之分,两者只是用户不一样。节目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只是这个产品在不同平台、面对不同受众的情况下,流通性好不好的问题。但是导演首先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如果一个导演从一开始就在思考,用什么艺人去做才有流量,用什么样的尺度可以吸引眼球,那么这个节目注定是要失败的。
关于爆款需要大投入的问题,我觉得现阶段看起来是这样的。投入关系到这个节目 “起跑线”的问题,包括初始带动的艺人、节目的置景、拍摄条件等各方面的配置。假如竞争对手在100米的起跑线上,我们在90米的起跑线上,相差10米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追上。但是假如对方优先100米,而我们还在0米起跑,那就几乎没可能赶上了。
队长:那么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你对素人节目的可能性怎么看?
王征宇:素人节目需要解决的是认知度和初始带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成功的节目,都是节目整体的成功,但是在最初始的带动上是因为艺人或者明星。观众最初是知道某个艺人在参加某个节目,而且在社交媒体上热度也不错,才去看了这个节目,当他觉得这个节目也不错的时候,就会向身边的人推荐。经他推荐再喜欢上这个节目的人,就不一定只是因为这个艺人,而是因为这个节目了。节目的受众人群按照这个逻辑发酵,雪球就会越滚越大。相比之下,素人节目就缺少这个初始带动。因为目前中国的综艺领域和电影领域还有所不同,电影领域里有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样重量级的、有品牌影响力的导演,他们本身就是初始带动。当然随着时间的积累和行业的发展,综艺领域也有可能逐渐进入到导演价值带动的阶段。
队长:“向往”成功后,你并没有很快借势上其他项目,似乎你对新项目还是非常谨慎的,大家都很关心你的下一个新节目是什么?你感兴趣或愿意做的节目类型是什么?
王征宇:“向往”第一季完成以后,确实有很多平台和合作伙伴找我们做节目,但是大部分还是希望我们能再做一个慢生活节目。但我们自己知道,不管再怎么做它都已经不是一个新的东西了,再做出惊喜的可能性很小。我始终认为在一个市场里,同一品类的节目,头部的只可能有两个,之后再跟进的,基本上都没什么机会了。
我自己最近特别想做一个“初恋”的节目。现在大部分的婚恋类节目都是以婚姻为目标的,带着各种的条件、诉求和标签。但是我们在学生时代谈恋爱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我喜欢你,就因为你是你,没有什么利益和诉求,也没有其他东西捆绑。虽然最后不一定能在一起,但是你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笔。我希望参与的人能放下身上所有的标签和原有的成就,去进行一段恋爱,那是一种很美好、很纯粹的东西。当然这个节目具体要怎么做,我还没有想好。
5
平衡客户核心诉求
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队长:有人说明星高片酬和金主干预内容是电视创新的两座大山,特别是金主现在对节目会有很多的诉求,“向往”第二季也是很多客户抢着上,在如何与广告客户合作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
王征宇:我其实不经常和客户直接接触,我也认为导演和客户尽量要拆分开。因为导演有对内容的坚持,而客户又有自己的需求,两者不一定能完全匹配,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是需要协调与平衡的,不直接面对反而能为彼此留出一些退路和空间。其实广告植入不外乎就是两类,一类是属于品牌行为,主要是传播品牌概念和推升品牌影响力,解决如何让品牌深入人心的问题。另一类就是产品功能性的具体场景应用,客户的新产品都会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卖点,需要通过具体应用来体现。
在实际合作中,我们首先会告诉客户,这两类诉求不能都要。针对品牌,我们可以做一些理念的传达和阐述;针对功能,我们可以设计具体场景,但假如两个都要,节目的体量就承载不了了。第二,我们会尽量去帮客户解决问题。有时候客户会给我们提出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甚至写好了整个策划案,比如他希望有一个什么场景,或者希望艺人在什么时间做些什么。不过客户毕竟不是导演,这些设想基本上都会被我们否定掉。但与此同时,我们会给客户一个我们认为合适的方案和想法,彼此间本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处理这个事情。第三,现在的观众已经对节目中的植入有相当的接受度了,所以有时候不妨直接一点,告诉观众这是植入,观众也会对你的坦诚报之会心一笑的。
在队长看来,王征宇可能是中国综艺导演中最接近韩国罗英石PD的人,无论是对于场景式综艺的看法和录制执行方法,或是对艺人的深入了解和巧妙互动,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和王征宇的对谈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他坦率背后的睿智,和坚持里透露的情怀。再次感谢他的分享,也祝《向往的生活》第二季收视飘红,更期待王征宇的新作品。
访问/编审:队长
编辑:Daisy & 黄旭
原创作品,转载请说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领略传媒大咖们非凡洞察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