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环境+八大行动!北京发布营商环境改革新政
政策文件: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
在12月8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介绍,《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指导性、框架性文件,标志着本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意见》涉及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将打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北京服务”,让企业群众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
成绩单:
已累计推出1270多项营商改革举措
近年来,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先后出台1.0到6.0版改革方案、推出1270多项改革举措,实现营商环境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领先。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中外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过去五年,全市年均新设经营主体约22.6万户,总量达到253.74万户;2023年1至11月,新设经营主体30.68万户,同比增长20.5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580家、同比增长10.82%,平均每天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达到337家,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重点围绕统筹谋划、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等方面提出新目标。”杨秀玲说,在2023年发布6.0版改革方案后,本市立即着手全面总结6年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方意见建议,形成了以打造“北京服务”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新阶段“管总”文件。
这份重磅新政与以往有何不同?
此次发布的《意见》与以前的改革方案相比,涉及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她介绍,在目标上,《意见》更加突出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把让企业群众满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以更大力度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首要目标,塑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推出一批企业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解决一批堵点难点问题,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果;强化全社会服务意识,倡导人人热情服务、处处服务满意的理念,提升各行各业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北京服务”有哪些?
政务服务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
在内容上,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意见》提出“1368”框架性内容,即塑造1个“北京服务”品牌;夯实国际一流的“北京标准”、人民满意的“北京效率”、首善之区的“北京诚信”3大基础,强化“北京服务”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京津冀、市场、法治、投资贸易、政务服务、数字社会等6大环境,带动“北京服务”提质增效;实施人才服务品质创优、科技创新服务提升、产业生态优化升级、数字政务提质增效、政策环境规范提升、助企暖企护航、宜居城市建设、宣传等8大行动,实现“北京服务”全面领跑。
“《意见》从以优化政务服务为主,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拓展,实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企业服务主动精准、公共服务暖心贴心。”她说,本市将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多企业咨询和诉求“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将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落到实处。
特别是将企业群众感受最直接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便民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提升规范性和便利性,通过推进“八站两场”互联互通,促进站城融合、完善接驳换乘、增设便民设施,提升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服务效能,打造“家园式”便民服务中心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和来到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感受到舒适、便利、有温度的服务。
改革重点领域有何变化?
人才、科技创新等首次纳入
据介绍,《意见》从重点领域突破向多领域优化提升拓展,在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监管执法、司法保障等领域改革的同时,首次把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和服务提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
其中,在人才保障方面,把实施“人才服务品质创优行动”作为8大行动的第一个行动,以打造最具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目标,聚焦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全面构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保障制度体系;吸引集聚科技人才,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积极性,建设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在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持续丰富青年人才社交、消费等场景供给;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向具备条件的科技领军企业、事业单位等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停居留、出入境、资格认可、创业就业等便利性。
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服务提升行动”,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以健全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融资支持等为重点,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旗舰型一流科技企业,支持标杆孵化器建设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充分赋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自主权,激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构建新型共性技术平台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聚焦“三城一区”,促进“科学+城”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配套服务能力,为开展科研交流活动、实现高品质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如何补齐营商短板差距?
在方法上,《意见》更加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提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框架。《意见》是本市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一次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清晰勾勒出未来北京营商环境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对于指导、组织、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6年来,本市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但与企业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的改革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全面推开,有的改革主要针对某个环节,有的改革仅适用于部分经营主体。”她说,下一步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拓展改革举措实施的范围和领域。
比如,在商事制度领域,将全面推行“一业一证”,在更多行业实行“一证准营”,切实降低经营主体准营门槛和成本;政务服务领域,聚焦企业群众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服务事项,持续扩大“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面。特别是针对企业群众反映突出的政策找不着、看不懂、用不上等问题,实施“政策环境规范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实施、兑现机制,发布涉及兑现办事类内容的政策应同步公开政策咨询电话,方便企业群众随时咨询。同时,将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政策服务平台建设,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统一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同时,本市也将从推动企业“点”上办事审批服务改革,向优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管理服务拓展,打造产业链与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重点围绕政策支持、服务配套等方面协同发力,“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配套服务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特别是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建立市级综合审批机制,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推动跨部门协同改革创新;发挥好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持续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健全完善政府授权、市场化运营的园区管理机制,广泛引入专业化园区运营服务机构,加快完善“一行业一政策”制度体系,集聚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园内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产业服务。
如何以数字赋能政府治理?
推动实现“码上办”“一码通办”
“《意见》强化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更加强调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服务更加高效便利。”她介绍。
据悉,本市将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服务等各领域全面升级,完善城市感知体系,深化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加快实施“城市码”建设工程,推动实现“码上办”“一码通办”的便捷服务;以数字技术驱动政府审批、监管、服务流程再造、规则重塑、方式变革,推动“京通”“京办”“京智”功能升级,推动“一网通办”更加友好便利、“一网统管”更加高效联动、“一网慧治”更加科学智能;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行智能审批、在线导办、智能咨询等智能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
此外,在组织保障上,《意见》更加突出工作推进闭环机制和社会多元参与。“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庞大工程,涉及各领域、各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坚持不懈、共同努力。因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全市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推进工作闭环机制,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她说,本市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营商环境指数体系,开展营商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杨秀玲说,本市将坚持首善标准、守正创新、久久为功,高质量完成《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用心、用情、用力擦亮“北京服务”品牌,让广大企业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