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的鼻祖:轰然倒下
谷歌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缺乏“硬件基因”。
北京时间3月16日,谷歌宣布企业版智能眼镜(Glass Enterprise 2)正式停售,并将于6个月后终止对该产品的软件支持。首款大型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眼镜产品,如此草草收场,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从去年开始,AR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国内的创业公司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让AR眼镜作为小众产品逐渐出圈。国外的科技巨头中,苹果AR方案尽管还未被窥得庐山真面,但已经被人贴上了“继iPhone后最具创新力产品”的标签。
而就在此时,作为业内最早布局AR行业的公司,谷歌却倒在了市场爆发的前夜。长期以来,缺少杀手级应用、应用场景受限、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成为谷歌无法摆脱的梦魇。但如今回过头看,曾经困扰谷歌的诸多问题,也是当下业内公司亟待解决的挑战。
从消费端到制造业,谷歌屡败屡战
谷歌对于AR行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1年,公司内专注于前沿科技的Google X团队在该年展示了首款AR头显的原型机,并在次年正式发布第一代Google Glass的探索者版本(Explorer Edition)。
谷歌对于首代Google Glass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一款完全面向个人用户的电子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发布会上,谷歌还特意安排了工程师戴着眼镜从旧金山上空伞降到现场,以展示这款产品的可靠性。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Google Glass的设计与功能应用也毫不过时,不仅支持音乐播放、信息显示等基础性功能,而且还能满足视频拍摄及路程查询等需求。但受限于当时的供应链水平,Googel Glass只能使用HUD(抬头显示)作为显示方案,因此即使是量产版本,也充满了“半成品”的味道。
此外,其1500美元的售价也显得过于高昂。横向对比一下,与其同一年发布的iPhone 5的起售价仅为599美元。
尽管遭来诸多争议,但谷歌对于这款产品信心十足,尤其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他在工作和闲暇之余佩戴Google Glass的照片,现身说法Google Glass能够胜任多种场景。
不过,这些都没有打消用户的疑虑,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家研究机构能够准确地给出当年Google Glass的销量,因为它在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人们对它“隐私保护”上的质疑。不同于相机和手机的拍摄动作,Google Glass的使用者可以在周围人毫不知情下完成拍摄;美国电影协会也跳出来表示,Google Glass是对正版电影的“严重威胁”,美国本土的所有影院将在2014年10月后禁止观影者佩戴Google Glass入场。
多方合力的作用下,谷歌在2015年暂停了Google Glass的售卖。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谷歌启动了新的AR眼镜计划,而这项计划的重心,开始从“消费级”平移到“企业级”。
2017年,谷歌发布了面向企业的Google Glass(Enterprise Edition),主打的应用场景为工业巡检及产业工人培训。在这款产品上,谷歌摒弃了过去花哨的设计理念,比如在前代产品上的骨导式耳机效果不理想,那就干脆换上耳塞,一切从实用角度出发。
两年后,谷歌又更新推出了第二代产品Enterprise Edition 2,这一次应用场景拓展到农业与医疗,按照谷歌的说法,在某些制造业场景中,Google Glass至少能提高工人20%的效率。
但这些美好的设想终究未能转化为现实,在坚挺12年后,销量萎靡的Google Glass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Google Glass的问题,仍在困扰行业
有海外开发者曾专门为谷歌做过一个名为“Killed by Google”的网站,用作搜集谷歌近些年失败的产品项目,截至2022年末,其中仅硬件产品线就多达21条。
由于素来缺乏行之有效的硬件产品开发策略,业界对于谷歌的硬件产品并没抱有过多希望,但Google Glass的失败,无疑是最让人惋惜的。
从时间上来看,谷歌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Google Glass诞生之前,AR相关技术仅出现在军事和影视等少数行业,而在Google Glass发布后,人们开始第一次对AR技术有了基础性的认知。
从产品设计来看,Google Glass的设计理念至今仍被行业沿用,比如集成相机和GPS等功能,为AR眼镜打开室外场景。又比如通过镜腿的触控区域完成常规操作,这在今天仍是业界的主流交互手段之一。
谷歌的问题在于,它的理念太超前了,完全印证了那个经典论调:“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是先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Google Glass发布的年代,显示方案只能在用于汽车的HUD产业链上去挖掘。
直到今天,AR产业链也只能堪堪算是起步阶段。比如在计算单元的选择上,目前业内部分公司都使用高通骁龙的XR2,因为AR专用芯片只有这一个可选项。而那些定位于室外场景的产品,出于能耗的考量只能使用功耗更低的智能手表上的计算单元。
不过,与Google Glass那个年代相比,当下消费电子市场对AR眼镜的认可度要高得多。去年,国产品牌Nreal回归中国时,创始人徐驰曾向虎嗅表示,最令他感到惊喜的就是国内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对AR眼镜这类前沿电子产品有着“极大的热情”。
根据Wellsenn XR的推测,到2024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可能从2019年的42万台飙升至150万台。
或许,如果Google Glass诞生于当下,它的境遇会完全不同。
而谷歌的另一项难题,至今在行业中仍未得到解决,那就是应用场景的落地。上文我们提到,谷歌曾在2015年后全面转变战略,开始布局企业级应用,但在企业端,谷歌有一个问题始终没能给出答案,究竟谁来为此买单?
一位业内人士向虎嗅表示,AR在企业中的应用有着一组天然的矛盾:AR赋能企业的前提是前端需要具备强大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数据实时交互的需求,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说,AR对于他们流程效率的提高也非常有限。
在消费级产品中,场景的问题同样存在,无论是影音还是户外,都只能在特定场景下使用,而且还必须忽视掉续航、散热等问题。
当然,今天AR行业内得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产业链发展不充分、行业所需经历的必然阶段,或许在数年之后,谷歌能够带着全新AR眼镜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