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服装制定模板!
0898-08980898
网站首页
关于华体会
华体会动态
华体会注册
华体会登录
华体会平台
华体会代理加盟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华体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华体会动态

从社交打卡到高科技互动,博物馆还有哪些新玩法?

发布时间:2023-04-25 11:51:14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魏成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开始把博物馆当做恋爱、社交的场所,他们一边逛博物馆,一边观察彼此对文化的热爱度,以此确定双方是否有共同话题。

根据携程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通过携程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5%。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80后占41%。“博物馆热”正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文化浪潮,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日限流6.5万人,作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更是一票难求。

“‘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近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费开放,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825家。

在疫情限流措施下,全国博物馆在2020年举办了2.9万多个展览,接待5.4亿人次观众。《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将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原本高冷的博物馆,为何会成为全民关注热捧的焦点?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分析,一是因为《国家宝藏》《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节目热播,引发博物馆旅游热,博物馆变成热门打卡目的地。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的博物馆广泛运用数字新媒体手段,多媒体影像与实物展品相呼应,让观众减少距离感,有些博物馆通过3D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沉浸式展览更吸引人,也更生动有趣。

63岁的刘超英从事博物馆工作近40年,对国内博物馆尤其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发现,当博物馆成为每个城市的热点,就能得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关注,使得更多信息资源向博物馆倾斜,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机遇,“但是,在新机遇面前,博物馆同样面临很多挑战。”

争相打造“博物馆之城”

197座备案博物馆,187座实际存在博物馆,是北京截至2020年拥有的博物馆数量。

去年,北京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在那之前,西安、南京、成都、广州、佛山、长沙、洛阳、大同等城市也都将“博物馆之城”的概念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目标。

要成为“博物馆之城”并不简单。所谓的“博物馆之城”,不是简单地把博物馆聚在一个城市,而是要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博物馆文化无处不在。刘超英认为,博物馆具有“城市客厅”的功能,“北京地区的每一座博物馆,都将成为公众造访首都的会客厅。”另一方面,博物馆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尽管2017年就从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职位退下来,她仍以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的身份为博物馆事业忙碌。5月25日,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注博物馆发展概况的蓝皮书。

“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中国最早的几座博物馆、最大的几座著名博物馆都在北京。”刘超英说,现在,北京已经形成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北京不但有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这类“国字号”,也有首都博物馆、孔庙、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一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之首,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则汇聚为展现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从博物馆的数量、规模、等级、影响力来说,北京博物馆位于全国前列,部分博物馆硬件条件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博物馆平均水平。据刘超英观察,博物馆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和大众“打卡圣地”,更多是因为博物馆与外界的联络互动越来越频繁,观念也从教育民众转向服务大众,每一个博物馆都强调品牌意识。从2019年开始,北京用“闻·悟北京”“馆长说”等活动,将普通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拉近,形成整个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群体效益。

刘超英认为,北京要打造“博物馆之城”,有天然优势。这里既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有绵延3000多年的历史脉络,从远古人类的遗存到当代的人物、事件,都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特色资源。但也因为如此,北京博物馆的短板也很明显:自然科技类、美术类博物馆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藏品利用率低,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民办博物馆生存艰难。

拥抱科技和新媒体

多年前,刘超英就意识到,公立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但民办博物馆的丰富和多元是城市博物馆生态的重要补充。

“随着社会进步,博物馆门类将不断丰富和细化,专题类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发展将成为北京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她认为,未来,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更加注重的是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从发展趋势来看,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建设速度将放缓,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新兴技术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的发展将呈上升态势。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形态,也将获得各自空间。

1905年,中国博物馆创始者张謇就创办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他也曾用“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概括博物馆的功能和内涵。

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仅仅罗列文物,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怎么提高博物馆展览的可视性、互动性,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在展陈艺术中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

刘超英说,过去博物馆都是说教式的展览,但新一代观众更喜欢参与度高、画面感强的技术手段。从网上数字展厅、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触摸屏交互、流媒体播放再到网上直播,各种数字技术手段都已运用到博物馆展览中。

故宫博物院将馆藏的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制作成了手机App,藏品画作经过超高清扫描,可放大到原画40倍,观众可在超4k高清画面中沉浸式观赏画作,不错过任何细节。“这种超级精细的观看体验,在平时的展厅参观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她认为,数字时代科技对展览的助力作用,也使得博物馆更大众化。

尤其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展览中,孩子们最喜欢墙面触摸、虚拟翻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弧幕影院、全息甩屏等技术带来的互动。3D技术可以让观众在手机上360度看文物,故宫博物馆的“全景故宫”项目,也能让不能到场的观众随时漫游故宫。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热烈拥抱新技术与新媒体,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抖音上拥有91万粉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在B站开通了官方账号。

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博物馆”的形式受到空前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后台连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直接进入官网在线观看46个展览。

搭乘“声音经济”的快车,很多博物馆也在尝试“有声博物馆”。目前,全国有50多家博物馆在拥有6亿用户的喜马拉雅上开设音频专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上线了包括“秦汉文明展”在内的11个音频专辑。在喜马拉雅艺术畅销榜上,排名第一《国宝来了:百大博物馆文物精讲》已经获得2.2万订阅和34万次播出。

面对博物馆热、研学热,刘超英看到博物馆从小众关注到全民关注的趋势。她认为,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也要用鲜活的形式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博物馆也要从专业化角度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她也提醒,如果博物馆展览片面追求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泛娱乐化的展览方式造成博物馆核心内容传播的缺损,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平台注册入口